同性恋这个“亚文化圈子”里,亦有许多二级圈子,比如慕老族、虐恋群体,以及今天图鉴哥要介绍的纪录片主角—— 熊族
2010年纪录片《熊族》,展示了欧美基友圈里“熊族”的生活状态、择偶偏好、圈内矛盾以及他们在Gay圈里的特殊地位。
交友软件里常看到“只找熊”,“不喜熊”的个性签名。但关于熊,究竟有没有统一的形象认知?或者说,你心中的熊又是什么样子?
纪录片采访了许多基友,关于熊Gay的外貌,他们有几条共识:
1,大块头(大个子、粗壮、多肉)
2,体毛旺盛
3,有胡子(难怪好多基友用增发产品涂胡子)
外貌之外,也有受访者提到,熊Gay是有男子气概的,同时是性格友好的基友。
受访的熊们提到,年轻时发现自己不喜欢女人后,又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男人。
早期的同性恋电影里,很少有呈现熊的机会。传媒里的同志形象都是Twink,即那些年轻、可爱、苗条的同志。这样的同志形象,无法引起熊族的欲望,所以他们也不确定自己的取向。
他们通过网站,进入熊圈,看见那些多毛、高壮、又留有胡子的男人,他们才发现:
“哇哦,这才是我喜欢的男人。”
某一种程度上,“老熊”加速了“新熊”对自己取向的认知。
有意思的是,熊族与Twink常常相互排斥,其中一位熊Gay说:
“其他同性恋,比如派对女王,会将我们视为局外人,但我也无法理解他们,为什么有些同性恋总想变成女人,我也将他们视为局外人。”
熊Gay常常会面临二次出柜的问题。第一次出柜,是坦白自己喜欢同性;第二次出柜,坦白喜欢多毛肉胖的同志。
Gay圈的早期审美里,Twink广受欢迎,要坦白自己的偏好与主流不一样,会有很多压力。
受访的熊说:
“让我妈妈理解我喜欢男人已经够难了,更难的是,还要让她理解我喜欢胖胖的多毛男人。”
“承认自己是同志已经很难了,更何况我喜欢的是码头工人那样的男人。”
“一个父亲,看到一个男人的屁股,是他的三倍大。而这个大屁股的男人,竟然是和自己儿子乱搞的人。”
许多进入熊圈的Gay们称:
“在同性恋文化里,你会不断受到压力,不断有人告诉你,你应该喜欢怎样的人,这让人非常失望。但是进入熊圈后,你会感觉太好了,觉得自己自由了,审美不用被束缚了。”
任何圈子都会有矛盾,有分裂, 熊圈也不列外。
有些熊想对熊圈内部进行划分,划分肌肉熊、大胖熊等。除此之外,对于熊和“猪”,壮和胖、肉和肥的划界常常成为众熊争论的焦点。
对于优熊的标准,多少公斤,体毛覆盖面积等,也常常引起争执。
有一本小众的同性杂志《熊刊》,曾发表过一篇文章《圈外人也能是熊》,试图终止这种争论,文章号召熊不仅限于胖胖的同志,不能因为别人身材瘦弱,肌肉多,就排除熊圈。
许多Gay成为熊,是被动选择结果。
其中一位熊说到:
“我那时发际线不断后移,自己又不断长胖,于是顺着这样的身材发展轨迹,我让自己肚腩变大,配上大胸,同时剃了光头,忽然发现,这样的形象蛮不错的。”
成为熊并不仅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,是身体往那个方向发展。
另一位受访的熊说:
“我已经38岁了,目前对自己的身材已经比较满意了。我没有办法再变瘦了,我的体毛很多,很难除干净,熊的身型让我做自己很自在。”
大众认知里,胖子会与负面印象联系起来,比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不努力的工作,不能经受磨难,不值得被爱等。
熊圈的存在,使得胖胖的同志找到了归属感。被问为什么要加入熊圈时,提及最多的字眼是信心和自由。
“找到自己的归属非常重要,社会已经非常刻薄了,但我想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爱人,过着简单的生活,多么美好的生活。熊圈允许你这样做。”
“不用顾虑体型,不会有人拒绝,大家都乐在其中。大家在这个圈子里,不用迎合某种特定类型,在熊圈,谁都可以展示身材。”
“如果你是大块头同志,很难融入Gay圈主流,熊圈给你最大的好处,就是帮你树立信心,让你出来走走,享受生活。”
如今的熊族,已经成了Gay圈里不可忽视的群体。
在旧金山,有一个熊团体,为胖胖的同志举办交友活动,后来发展成“熊骄傲”活动。
每一年的熊骄傲活动,会把许多熊族聚集在一起,12个国家,美国36个州的熊,会在这里消磨周末时光,在这里感受被接纳的感觉。
一些同性杂志也会请熊做封面,也有相关的熊族杂志诞生,2010年,以熊为主角的同志剧集,如《欲望熊市》也相继开播。
《欲望熊市》
不可否认,熊圈文化,已成了Gay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最后,请告诉鉴哥,你喜欢熊吗?为什么喜欢熊?你是熊吗?为什么选择做熊?